哈利路亞 蔡琴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20幾歲是「播種期」, 30幾歲是「養成期」, 40幾歲是「收穫期」。【蘇昭宗分享】

【推薦 20、30、40 的人生書單...】你讀的文字,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雨果曾說過:「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你讀的文字,終究會成就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女人迷也一直深信,文字深具重量,
可以影響一個人到整個世界,
推薦給你 20 歲、30 歲、40歲各個人生階段的書單,
讓文字成為你的一部分,陪你勇敢向前。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聽到什麼樣的歌,

看到什麼樣的文,

寫出什麼樣的字,

遇到什麼樣的人。

你能聽到治癒的歌,看到溫暖的文,寫着倔強的文,
遇到正好的人,你會相信那些溫暖,
信念,夢想,堅持這樣子看起來老掉牙的字眼,
是因為你就是這樣子的人。—
—盧思浩《我始終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因為那是本質問題》
女人迷四月主題「20, 30, 40」來了!

對我們而言,
20幾歲是「播種期」,
30幾歲是「養成期」,
40幾歲是「收穫期」。

在不同的階段,會帶著不同的傷口,當徬徨在時,
世界彷彿無邊無際,自己顯得好渺小,
處處都找不到自己,但當你跨出第一步時,
你的勇敢會帶你走到更大的世界。
而我們始終相信著文字在人生中的份量,
能夠成為不一樣的起點,你所讀的文字,
終究會成就你是什麼樣的人。
  

20 「播種期」

二十多歲的我們,因為經歷得還不夠多,
所以把失敗看得很重。
但我們都還在蛻變中,現在最重要的是種下開始的契機,
我們的才華或許還不足以撐起我們的野心,
那就珍惜自己的脆弱,等待精彩而出的那一刻。
女人二十,是熱情而徬徨的。
對很多事情好奇,但同時也感到無助。
全心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被傷得體無完膚。
面對未來以及人生有很多想法,
卻不清楚哪條路最適合自己前進。
「什麼是你想要的?」、「該往哪兒走?」
二十幾歲的我們世界裏充滿未知的可能,
每次的冒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

心靈書單——《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
通過一名哲學導師
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
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
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
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
都透過作者生動的文筆躍然紙上,
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

一切當代詞匯全部被囊括:
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
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
這樣的寫法,不僅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
也給了讀者更廣闊的世界,去探究人生與世界的意義。

這階段的我們開始學習「長大」這件事。
但失去與獲得有時候是同一件事,
我們好像也被賦予了原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
帶著迷惘,我們懂得人情世故,
我們知道現實的殘酷,不能再安慰自己還小,
負責與做自己之間有時卻存在著衝突,
我們因此感到不知所措。
但發現自己還靠不住的時候也別慌張,
不要給自己預設太多的理所當然,
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讀世界,每天多走一點點,
就能離理想中的自己近一點點。

愛情書單——《橋上的孩子》


《橋上的孩子》採第一、三人稱交替的方式,
講述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
記憶的回溯產生在敘述者「我」與各個情人的對話之間,
由女孩的自白向情人赤裸剖析「我」或著「女孩」的過往。

這則流轉於「我」與「女孩」之間的成長紀事,
同時也穿梭於記憶與想像的兩端。
這個敘述者,是一個回顧記憶的女子,
女子早早就離家,卻無法丟棄關於家的記憶,
當她重新和情人走過鬧市與街道時,
「好像有著創傷的人一次一次回到災難現場,
隔著一段距離看我不堪聞問的回憶。」
女孩在敘述的過程中同時也進行傷痕的爬梳,
一句句的對話都是在治療著失去。

回憶太美了,是就算你拚命也回不去的以前,
討厭自己這麼捨不得,卻又困在裡頭無法動纏,
多麽期待承諾是一種事實,而不是錯過後的謊言。
在你被回憶拉住時,你錯過的是現實中活生生的可能,
你看不見最重要的當下。
狠狠地閱讀文字,再狠狠地哭吧,然後把回憶當成陪伴,
更好地走下去。

職涯書單——《如何改變世界》


誰不希望世界更美好?
只不過我們常自認沒有能力改變現狀。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也或許我們在逃避責任而不自知。
其實人類一直不斷透過個人的行動在改變社會,
歷史證明只要專注於大我的目標,並勇於行動,
往往就能展現小我的力量,捲動世界。

改變的任務乍看總是艱鉅,
因此前人懂得將目標細分成小部分,逐一達成。
小自社區的改造,大至政治的改革,都是這樣得來的。
而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奉獻金錢、時間或聰明才智,
一定可以做點什麼。
本書援引托爾斯泰、甘地和沙特的珍貴見解,
更舉出198種非暴力行動的方式,
提供我們所需的靈感和勇氣,
協助我們克服惰性與冷漠、認清自己最關心的事物,
並朝著改變邁出重要的第一步!

小時候我們總期待能改變世界,
長大之後卻只想不要讓世界改變我們就好。
不要讓自己對世界的好奇有期限,
或許我們無法輕易靠一個刺激就可以順利改變,
但我們可以換個方法來激勵自己,
你就是世界,專注在你想改變的地方,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到達想去的地方。

讀冊推薦給二十「播種期」的三本書分別是:

20多歲的我們,在選擇上有好多的迷惘,
獻給迷路的你!
  

30「養成期」

三十歲,你過去播的種開始漸漸發芽。
你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任性,
你開始承擔了「女兒」、「伴侶」、「母親」
等不同角色的責任,你納悶著夢想到底會在何處開花,
但被現實琢磨出的光芒在你身上養成,
你值得閃閃發亮的日子。
女人三十,是安定卻失落的。徘
徊在冷靜與熱情之間,開始說服自己,這就是人生。
最常被問及的就是:「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穩定的生活好像成了幸福的保證。
三十歲的女人既自信又自卑,既清楚又徬徨。

心靈書單:《種種可能》


「我偏愛許多此處未提及的事物
勝過許多我也沒有說到的事物。
我偏愛自由無拘的零 勝過排列在阿拉伯數字後面的零。
我偏愛不去問還要多久或什麼時候。
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辛波詩卡此詩集的題目在探討「可能」。
我們常常會忘記人的一生中有許多可能。
我們在現實裡不只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生活。
但往往被那麼多的責任與痛苦折磨了以後,
我們會忘了可能的存在,會忘了擁有可能的想像力。
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時刻表,
排滿了密密麻麻的待辦事項,
我們的身體自動去做早已習慣的大小瑣事,
我們的思考卻已停歇,忘了只要一個念頭轉變,
就會有其他可能的存在。

生活不只是一天天過的日子,你有無限的可能,
不要把自己困在重複的無感生活裡。
辛波絲卡偏愛牢記一個可能,
那就是「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親愛的,只有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存在,
而你的存在絕對能夠比你預期的更燦爛。

愛情書單:《圍城》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這是故事中蘇小姐對「圍城」的定義。

主人翁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圍城」。
其中最深刻的圍城是主角方鴻和妻子孫柔嘉婚後的圍城。
方鴻漸與孫柔嘉婚後回到上海,但倆人常因瑣事爭吵,
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之後出門,
回家之後孫柔嘉離開前往姑媽家,
方鴻漸心灰意冷而入睡,而對婚姻失去了最初的熱情。
而我們不是都一樣嗎?
每個人都有想要的東西,擁有之後,
往往會因不如想像中完美而想拋棄它,
這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圍城。

「我可以嫁出去嗎?」
這可能是三十歲時常常被提及的擔憂。
嚮往婚後的生活,想著婚後的生活有多完美,
但婚後就發現兩個人的生活其實不只是愛情:
家庭和工作時間該怎麼分配?有了孩子後該怎麼扶養?
和夫家的交往究竟該有多密切?
婚姻不是童話的結局,而充滿了妥協的煩惱。
我們常常會為了一個眼前的人義無反顧,
卻忘了婚姻,始終不是一種必然的真愛。

職涯書單:《不憂鬱,哪算是工作》

工作,本來就是由憂鬱、煩惱累積而成。
輕鬆的工作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唯有每天在憂鬱中向前走的人,才可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工作就是比賽,不想贏就贏不了。
這本書不談理論、不教撇步,
只給你走到哪都用得上的扎實工夫。

年輕的時候,誰都會有夢想。
我們也常常為自己尋找藉口說,讓我們先積攢一點錢,
等工作再穩定一點,等薪水再高一點,
等我有更多的業餘時間。
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現實慢慢把我們吞沒了,
夢想也就消失了。

但親愛的,我們都不可能100%喜歡我們的工作。
有挫折和傷害的,才是工作。
誰說,在夢想的這條路不痛呢?
接受工作中的不完美,踏實地前進。
你,有一天終究會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

讀冊推薦給三十「養成期」的書分別是:

走過了二十歲的迷惘,三十歲對於未來逐漸找到方向,
但我們還在路途上,獻給仍然在努力中的你,

40「收穫期」

過了四十,女人人生的輪廓逐漸清晰,
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你在生活中收穫過去所追求的一切。
從脆弱走向勇敢,在多變的情緒裡,
更瞭解自己的喜好,也更懂得拿捏感情的份量,
生活不再被家庭和事業過度綁架。
女人四十,生活的藝術是減法。
你不再有成群的朋友,
但你會知道誰是真心對你好的知己;
你對於夢想不再那麼不切實際,
但你認清自己能夠實現的東西; 
你不再深信天長地久,
但你明白適合你的人該是什麼模樣。
那些無法訴說的情緒,就自己消化。
現實中的愛與傷痕,就這麼降臨到你的身上,
然後從此變為你的一部分。

心靈書單:《小王子》


這是一個屬於成人的童話,
因為孩子是無法體會小王子徹骨的憂傷和愛的沉重。
小王子的本質不是永遠的幸福快樂,
而是貼近現實的悲劇。
童話裡的主人公無法像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一樣,
就此走入美滿的人生裡,
而是在發見愛的真諦後死在沙漠之中。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
主要是從「我」的角度講述小王子遊歷宇宙的過程。
因為一朵美麗而驕矜的玫瑰,
小王子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 B-612 行星,
在這場旅程中他先後遊歷了六個星球,
而每個星球裡面都有個不可理喻的大人:
狂妄自大的國王,財迷心竅的商人、迂腐的點燈人……
於是小王子不斷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確實奇怪。」
小王子以孩子的眼光,
來點出這些大人們的空虛和盲目,
也道出了成人世界中無可適從的處境。

我們都曾對過去感到失望,都曾辜負過自己, 
都曾狠狠絕望過一回,再狠狠地帶著傷口醒悟。
但長大這件事,我們該學會的是成熟,而不是世故。
不要忘了你孩子時期的眼神,
那是你與眾不同的東西。
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愛情書單:《情人》

莒哈絲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西貢的愛情事件,
主人公之間沒有故事,只有愛與性愛。
她筆下的愛情是對靈魂的絕對謳歌;
靈魂與肉體可以超越時空,
使死亡在真愛面前俯首稱臣。
這本半自傳的小說裡,
寫盡了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女孩與中國男人的愛情。

作為「情人」的莒哈絲,
以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之中,
回顧那段刻骨銘心的異國戀情,
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
《情人》中絕望的性愛、無言的離別,
都表達了愛到盡頭的孤獨感,
但這樣的悲劇卻令人癡迷。
因為莒哈絲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
我們都曾在愛裡感到難以自拔的無助,
那不為外人所知的傷口,正是愛情最沈痛的美麗,
也是書中最為精彩的表達。

愛與被愛,從來就難以平衡。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為我們的愛情定下那麼多條件?
你想要的,未必是你需要的。
每一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更何況愛情?
你不斷地和熟悉的東西告別,和一些人告別,
做一些以前不會做的事,愛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人。
只有這些時刻,你才能非常篤定地對自己說,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總有它的意義。

職涯書單:《自己的房間》


本書開頭,為了思考女性寫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吳爾芙開宗明義的就點出了她的結論:
「女性若要寫小說,一定先要有自己的錢,有自己的房間。」

為了說明這個結論,
「假如莎士比亞有個才華跟他相當的妹妹,
那這妹妹的命運會怎樣呢?」
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中
創造了一個文學史上根本不存在的「莎士比亞的妹妹」,
來表達她對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一種質問。
莎士比亞的妹妹可以拒絕父母安排的婚姻,
自己收拾行囊到倫敦去追求夢想嗎?
答案是否定的,吳爾芙的質疑企圖帶出社會的重男輕女,
以及女性沒有資源的困境。

我們現在或許已經不再像吳爾芙的年代一樣,
但永遠不要忘記:「你要有自己獨自生活的能力,
而經濟和專屬自己的空間是你最好的後盾。」
世界太過嘈雜,你最需要的是聽聽自己的聲音。
聽從自己的心,來決定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擁有自理生活的能力,才能失去也不慌張,
仍然能夠把自己安放好。

讀冊推薦給四十「收穫期」的三本書分別是:

那些曾經痛苦的、折磨的、挫折的,
終究都成就了我們,獻給努力後的你...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